我前阵子被公司叫去搞一个电商App的分类页面,本以为是件小事,点点按钮就完事了,结果折腾了好几个月,差点把自己搞疯。
一上来,我就自信满满地在电脑前坐下,刷刷刷画起了草图。心里想:“分类页面嘛不就是把商品按类别排一排?用户点进去选就对了。”
结果草图还没画完,老板就跑来催进度:“快点快点,用户说找东西难死了!”我急吼吼把初稿扔上线,没测试就先发布了。
用户反馈立刻炸锅了:“哎哟我天,衣服、鞋子和电子产品全混在一起,找个手机壳跟大海捞针似的!”我赶紧打开后台一看,可不是嘛我太懒了,只分了五六个大类,每个大类里头还塞了几百个子项。用户投诉说看得头晕脑胀。
意识到问题后,我二话不说重弄起来。参考了几家热门App的做法,把大类别砍成更细的模块:“男装”、“女装”、“数码”分得清清楚楚。
改完大类,用户还嫌不痛快:“筛选价格功能哪儿去了?翻页翻到手指酸!”我这才想起来,自己草图里只加了个搜索框,忘了放点实用筛选按钮,比如按价格从低到高排。
我立马加了个侧边栏,塞进去一堆筛选器:
折腾完测试一遍,用户喊爽多了。
正当我得意时,发现手机用户又骂娘:“按钮点不中!字糊成一片!”原来我犯傻了,只在电脑上调试,没试过手机屏幕。那些类别名用上了花里胡哨大字体,塞进小屏幕就像挤沙丁鱼罐头。
我二话不说拿起自己的老手机,一边试一边改:缩小字体、放大按钮间隔。改完后还叫同事拿iPhone和安卓机轮番试,总算不糊不卡了。
以为万事大吉了?屁!用户又发牢骚:“点进‘电子产品’,里面还分手机、电脑?一层套一层,累死我了!”我这才反应过来,我把层级堆太多层了,用户点进去还要再点,简直像迷宫。
我想了个傻法子:在首页直接标出关键路径,比如“手机”跳出来做单独入口。避免让用户点个没完。
中途改图标时,我图省事,随便在网上找了几个免费图标塞进去:衣服用个剪子图标,吃的用个锅子图标。用户蒙圈了:“这剪子是啥意思?剪衣服吗?”反馈说图标看不懂,不如删了换成文字。
我心里喊冤,赶紧统一换回简朴文字标签,外加几个常见Emoji辅助。
一个大坑冒出来:用户抱怨“点进去啥介绍都没有,光秃秃的!”我检查了后台,才发现我忘了在每个分类下加一句话描述,比如“运动鞋——耐穿又舒适”。客户留言说没这描述就不敢下单。
我连夜加班,在每个类别下都塞点简单说明文字,避免让用户瞎猜。
搞定这堆破事后,老板拍拍我肩膀说:“行,这回分类页总算顺畅了!”但我心里更苦——这项目拖了大半年,害我天天加班,连结婚纪念日都泡汤了。老婆气得跳脚:“你整天对着电脑瞎忙活,啥时陪孩子?”我只能等假期带一家人去玩两圈,补偿补偿。
分类页面真不是瞎糊弄的活儿:
现在回过头看,这些坑全是懒出来的。我要是刚开始就仔细点,也不至于把自己折腾成“熊猫眼”专家了。大家干活前多想想用户痛点,别像我一样走冤枉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