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翻抽屉看见三年前做的第一版家纺logo设计稿,丑得我直咧嘴。正好唠唠为啥咬牙重做了整套品牌标识。
去年冬天发小抱着床蚕丝被哐哐砸我家门。他厂子去年接的酒店订单全黄了,库存压了八千多套四件套,求我帮忙找销路。我顺手拍了产品图发朋友圈,结果底下清一色问:“这被套看着像菜市场称斤卖的?”
当晚我蹲仓库拿手机打光重拍,折腾到凌晨三点。发现最大的问题是——被芯枕套全用透明塑料袋裹着,缝的洗标像病例本上撕下来的纸条。发小委屈巴巴:“咱有商标!包装袋上都印着!” 结果眯着眼在塑料袋角落找到个指甲盖大的模糊印章。
把同价位家纺品牌摊开对比后,我锤着桌子跟发小吼:
发小听完就哭了:“厂子开了十二年,光顾着埋头做货,从来没想过要露脸!”
先让设计师干了件狠事:把厂里所有产品包装摊在桌上,操起剪刀把原有商标全剪了。盯着光秃秃的四件套我总算明白:
家纺标识就是产品的脸。被子枕头天天跟人皮肤厮磨,商标就是最直接的触觉记忆点。我们从这三点重新折腾:
改完往朋友圈发图,留言变成:“这被角金叶子哪家的?”“包装袋留着当收纳袋不错”。
八千套库存清空了不说,新出的婚庆系列包装盒上,两个胖蚕宝宝顶着金叶子的设计被做成浮雕。安装货架的工人指着盒子问我:“这蚕宝牌还有网店不?儿子结婚想买套红的。”连安装工都记住的标识,才是合格的活招牌。
现在看三年前那版设计稿,难怪客户当三无产品。贴这儿不是给自己打广告,是让你们看看——没把品牌脸面当回事的设计,就跟塑料袋上的油墨似的,水一冲就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