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帮朋友搞了个小品牌包装,说是一起练手,结果我自个儿折腾得够呛。老早觉得包装这东西挺玄乎,啥全案设计一听就头大,可既然应承了,硬着头皮也得整。今天就跟大伙唠唠我从零开始咋捣鼓的,过程乱糟糟的,但还真成了,算踩了四个新手入门窍门。
我开头就是瞎画乱写,结果朋友一看就摇头说“你懂不懂买东西的人是谁”。我一拍脑门,豁,差点忘了正经事儿。翻了翻参考内容里说的,包装得先知道目标用户。朋友卖的是茶饮,定位年轻人,二三十岁的潮男女。我就跑去问他们爱结果一人说“包装得抢眼,发朋友圈有面儿”,另一人说“别整太花哨,显得俗气”。闹得我一头雾水,干脆翻了翻网上案例,发现类似产品都用亮色配简约线条。后来学摘要2里提的“潮酷创意风”,我定了主调——荧光绿配银灰,跟夜店风靠点边儿,但又不至于太浮夸。
设计半路,朋友骂我“包装上光写品牌名,谁记得住”。我一琢磨,摘要1提过用文化符号添内涵,比如树叶脉络隐喻环保。茶饮主打新鲜天然,我抓耳挠腮想了半天——茶园图太常见,没创意。灵光一闪,看到茶渣回收的新闻,改成包装印半透明“水波纹”底图,象征水源清洁。一开始瞎画得跟虫子爬似的,反复涂了十几遍,又参考摘要5里的“自然元素”建议,简化成波浪线条,远看清爽,近看有故事感。效果出乎意料,朋友试印样给顾客,一堆人说“这波纹喝着就解渴”。
搞到一半,包装打样出来像废纸壳,朋友直接吐槽“放店里谁注意得到”。参考摘要1的场景化设计,我琢磨年轻人爱外带,就用开盒方式模拟“边走边喝”的便利感。盒子设计成抽拉式,一拉开露出饮料杯槽,模拟咖啡店取餐画面。颜色也调整了——白天系列用阳光黄,晚场系列学摘要1的夜跑案例,加黑色反光条,看着像霓虹灯效果,适合夜店风。我还让朋友试摆货架,发现抽拉结构更显眼,顾客手欠想玩,无形中多碰几下。
一步差点翻车——我做的几个样张风格打架,盒子上荧光绿,杯子上大红,朋友骂“品牌像精分”。摘要求4强调品牌一致性,我回头翻初稿,发现忘了统一色调和元素。重新调整全系用荧光绿主色,波纹底图每款都带,连字体都改成圆滑款,呼应波浪主题。为省钱学摘要8的“性价比设计”,纸材选厚实再生纸,纹理低调显高级。整合完后,打样铺店测试,朋友反馈复购率高了点,顾客说“一眼认出你家,包装不违和”。
折腾一个月下来,包装总算上架,销量没爆但稳住客源。总结就这四招:用户群体优先、符号象征简单、场景绑定结构、风格统一到底。新手别怕慢,我开头瞎搞废了一堆纸,后来照着实用法子抠细节,好歹入门了。你们要试的话,记住一步一脚印,别学我乱冲就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