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我自己以前也觉着品牌设计这事儿有点虚,看不见摸不着的。直到自己开了家小店,栽了个跟头,才咂摸出滋味来。
开张就撞墙
我那门脸刚开张那会儿,压根儿没多想。店名随手写了个“高兴小馆”贴门口,招牌就是红底黄字的喷绘布,看着跟村口小卖部似的。菜单?自己用Word排的,黑体字打出来,找楼下图文店塑封一下完事儿。
结果?路过的人瞅都不瞅。开业大酬宾打折,进来的人还没隔壁卖煎饼的多。有次听见俩大妈嘀咕:“这家是不是要倒闭了?看着就不像正经吃饭的地儿。”
憋急了开始瞎捣鼓
我急眼了。总不能真等着倒闭?那会儿也请不起设计师,干脆自己撸袖子干。
- 第一步:手机拍照,认清现实。我把店门口、菜单、甚至打包盒筷子都拍了个遍,放手机里看。这一看可好——土了唧,颜色乱飞,字挤成一坨,别说吸引人了,看着都闹心。
- 第二步:模仿别人,越抄越懵。我跑去网红咖啡店偷摸拍照,回来照着改。绿色?换上!英文名?加上“Happiness”!餐具换成白的?安排!结果弄了个四不像,像个没想明白的混搭风,更怪了。
- 第三步:逼急了,自己动手画草图。折腾好几天没睡,半夜在柜台后面涂涂画画。想着我这店卖的家常菜,得让人有“回家吃饭”的感觉。试着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碗,配双筷子,外面绕个圆,想代表“团聚”。字就用最简单的宋体,没那么花哨。
一点一点抠细节
草图有了,得落实到店里。
- 刷墙:招牌底色从大红换成了暖黄,门框刷成木色,看着没那么扎眼。
- 换纸:菜单重新排,字大点,空白多留点,别挤得慌。
- 抠颜色:店里主色就三种:暖黄、木色、深灰。打包盒、筷子套都统一这个调调。
- 画图标:那个碗筷的草图,硬着头皮用电脑修了修,印名片、贴在玻璃门上。
折腾了一个多月,钱没花多少,全是些小改动堆起来的。
效果?真有人认了
改完头几天还是半信半疑。结果慢慢有变化了。
- 有熟客进来说:“诶?你这儿看着舒服多了,以前那红牌子太晃眼。”
- 回头客多了一丢丢,外卖小哥也记住我们了,说“就那个黄色牌子碗的”。
- 最逗的一次,有街坊大爷跟我唠嗑:“小张,你这牌子现在瞧着是那么回事了,正经买卖了。”
就这点小变化,店里人气确实起来了点,关键是不再被人当成“马上要倒”的那种店了。
说回来
你说高兴品牌设计重要吗?太重要了!根本不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儿,它就是你怎么让人看你。
从我自己抠抠搜搜的折腾来看,这玩意儿直接挂钩别人脑子里对你的印象。门脸、颜色、字、甚至一个碗的图标,堆起来就是一张脸。脸都没洗干净,谁愿意跟你打交道?小店大厂,都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