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老板突然拍板要给新项目「贤草」搞全套品牌设计,任务砸我头上那会儿真懵了。以前合作的工作室报价飞涨,这回预算又卡得死紧,我只能撸起袖子自己找,结果搜“品牌设计公司”跳出来几十页,挑花眼不说,评论区个个都说自家是天花板——信了才有鬼!
先按销量排名筛出前二十家,熬夜翻案例看得眼睛发酸。发现三家看着靠谱的记在小本本上:
第二天直接杀过去面谈。A公司张口就要五万定金,PPT讲半小时都在吹老板拿过啥奖;B工作室倒是热情,但看了实体办公室心凉半截——总共三台电脑挤在居民楼里;转到C团队时,对方甩给我厚厚一叠《需求分析表》,连“目标用户上厕所习惯”这种刁钻问题都列出来了。
怕被案例忽悠,我憋了个损招:让三家都拿我们竞品「青叶」练手做初稿。A公司交来个某宝三十块就能买到的模板;B工作室logo像小学生手绘;C团队居然连夜肝出三版差异巨大的风格,还附了二十页用户场景分析——虽然气得竞品总监打电话骂我缺德,但这效果够直观!
拍板选C团队后,砍价时耍了个心眼:故意把“包含7次修改”的条款用红笔圈出来叹气。对方总监嘴角抽了抽,当场掏出手机:“行,加送三次,但千万别写进合同!” 签完才发现更赚的在后头:他们主动提出把字体版权打包送我们,光这玩意市面就值八千。
成品落地那天全公司围观,新logo印在杯子上都显高级。财务妹子扒着计算器狂按:比原计划少花四万三,老板一高兴批了双倍奖金。现在茶水间贴着我的《选司秘籍》手写稿,重点就三句话:别信广告看实操,别听承诺抠合同,小便宜往往吃大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