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接了个私活,帮朋友的设计工作室梳理报价体系。这老弟被客户投诉多了,自己也觉得报价虚头巴脑的,找我合计怎么弄透明点。今儿就把这趟折腾的过程唠明白。
刚进门他甩给我三份报价单:“哥你瞅瞅,同样的品牌全案策划,给A客户报8万,B客户报15万,C客户报30万。”我捏着单子直嘬牙花子:“你当卖翡翠?见人下菜碟?”他挠头苦笑:“有些客户看着像冤大头...”
我让他把去年二十几个项目全摊桌上。拿红笔在每张合同上圈圈画画:发现水分最大的三块
打印机嗡嗡响了俩钟头,白墙上贴满报价单像案发现场。
正巧有个餐饮客户来咨询,我让工作室按老套路报18万。等客户眉头快拧成麻花了,我突然拍出张A4纸:“咱把每个环节掰开了算!”
当场拿计算器咔咔按:
总价压到9万7,客户当场签合同。朋友在桌子底下狠踹我:“砍一半还赚个屁!”
熬了三个通宵整出四个死规矩: 1. 拆骨头上秤
把“全案”剁成21个明细项。连名片设计用多少种工艺纸都写明白,客户要删哪块直接减钱。
2. 查设计师老底原来把新手包装成总监报价。现在直接附上设计师作品集链接(注:此处按需省略链接),做过奶茶项目的绝不让他搞医疗器械。
3. 合同埋雷必抓揪出“方案修改不超过三次”这种鬼话——改成“核心要素(logo/主视觉)修改限三次,文字调整不限次”。
4. 钱分五次榨干首款30%启动,交市场分析报告再收20%,VI初稿出来30%,全稿确认15%,上线后5%。上个月有个客户在VI阶段赖账,我们扣住源文件反杀。
昨儿工作室挂出新报价表,同行打电话骂街:“你们标实价让我们怎么活?”我朋友端着枸杞杯笑得像只狐狸:“早该让太阳照进阴沟了。”这行当的浑水,就该用金箍棒搅个天翻地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