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接了个活儿,要给朋友的火锅店弄个官网。结果打开电脑一搜“成都网站设计公司”,好家伙,跳出来几百家,脑壳瞬间大了三圈。想起以前乱选供应商吃的亏,这回决定老老实实做功课。
第一步:疯狂打电话
照着搜索结果从上往下捋,先筛那些看着官网顺眼的。第一天打了35家电话,总结出仨类型:
- 鼻孔朝天型:刚说完需求,对方直接报了个五万八的“起步价”,吓得我差点把手机扔火锅里。
- 复读机型:“我们啥都能做”说了一分钟,问具体案例就发来十几个打不开的链接。
- 佛系客服型:加了微信发了句“你好”,三天后才回个表情包。
第二步:肉身探店
筛剩下五家约了线下聊,场面比预想还精彩:
- A公司:办公室气派得像科技馆,结果展示的案例全是抄的国外网站,设计师全程盯着手机切水果。
- B公司:总监滔滔不绝讲了两小时“互联网思维”,出门才想起来没给我看任何设计稿。
- C公司:工作室藏在老小区车库里,老板亲自演示后台操作时,显示器的半边突然蓝屏了...
最离谱的是约了D公司下午三点见面,等到四点半才来个实习生,说团队集体去参加某个“玄学营销讲座”了。
第三步:暗搓搓搞侦查
吃了明面上的亏,开始耍点小手段:
- 装成客户给他们的老客户打电话,五家里有两家的前客户直接劝我“快跑”;
- 半夜三点给他们客服发消息,号称24小时服务的公司全装死;
- 查其中两家营业执照,发现注册资金填的八千万,实际租的共享工位。
血泪总结的筛选标准
跑断腿两周后终于定了家小工作室,经验浓缩成这几条:
- 看案例不如看后台:别信精修的效果图,让设计师当场登录后台操作给你看;
- 合同藏着魔鬼细节:有家报价单底下用灰色小字写着“域名续费每年1888元”;
- 警惕“全包”陷阱:说好包含维护的,结果发现“维护”的定义是每月帮你重启一次服务器。
现在朋友的火锅网站挂着“即将开业”页面快三周了——因为当初忘问图片版权,设计师从某图网扒的图被举报,这会儿正连夜重画火锅素材... 下次再找人做网站,我打算直接去火锅店后厨蹲设计师,听说切菜工里藏着个前端大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