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蹲厕所刷朋友圈,刷到老家文旅局的老同学吐苦水:“县里藤编快绝种了,年轻人看都不看”。我一拍大腿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非遗困境嘛赶紧弹语音过去:“免费帮你们整套形象,试试看!”电话那头沉默三秒,直接甩来八个字:“明天带着电脑来报到。”
到现场就傻眼了。仓库堆着积灰的藤编样品,墙上的宣传画还是九十年代影楼风。最绝的是logo——藤条绕成爱心,配色堪比村口理发店旋转灯柱。老厂长还特自豪:“专家设计的,花了两万!”我忍着手抖拍完素材,出门就点了三根烤肠压惊。
带着实习生蹲了三天作坊。老师傅手指全是老茧,编筐比我写代码还快。可问到“有啥特别”,只会憨笑:“结实呗!”气得我偷摸顺走半成品茶垫当参照物。半夜摊开笔记本狂写:
实习生突然喊:“这不比淘宝爆款强百倍?”直接拿手机怼着藤条纹路拍,原图都比他们精修海报有质感!
通宵两天做方案:
说服厂长把新款藤篮定价提到198,他差点抄扫把撵人。结果?抖音直播老匠人挽平安结,订单排到三个月后。现在村民见我就喊:“加个微信!我家藤椅能上链接不?”
蹲村口吃早饭时突然想通:非遗形象根本不是搞艺术,是给老手艺找回脸面!
厂里新招的00后学徒昨天跟我说:“发朋友圈好多人问哪儿买的,倍儿有面!”你看,好的形象设计,不就是让拿藤条的手重新挺直腰杆吗?